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19体育客户端入口 > 新闻动态 > 范仲淹到底有多厉害,能让后世之人膜拜千年,后人都视其为榜样_改革_边疆_国家


范仲淹到底有多厉害,能让后世之人膜拜千年,后人都视其为榜样_改革_边疆_国家
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9:59    点击次数:116

前言

范仲淹的精神影响深远,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。

后人以他为榜样,强调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精神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和人民奋斗。范仲淹的思想,跨越千年,仍激励着后人。

寒门起步,苦读逆袭——一个贫家子弟的逆风成长路

在中国历史上,范仲淹无疑是“逆袭”的代名词。他出身并不显赫,甚至可以说是困顿潦倒。

公元989年,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普通家庭。父亲早逝,母亲为了生活艰难改嫁,把他寄养在外祖家。

展开剩余91%

少年范仲淹从小生活清苦,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。他并未因此沉沦,反而早早萌生“立志为国”的念头。他没有依靠世家的庇护,没有显贵的亲戚,全靠自己的毅力,一步步走出寒门,走进仕途。

少年时他前往应天府(今河南商丘)书院求学,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苦读故事。他生活异常艰苦,以稀粥为食,将一锅粥结冻,割成四块,每日早晚各吃两块,成为“粥厂学子”的传奇。.

冬天冻得手脚开裂,仍不改其志。读书之余,他独自苦修礼仪经传,远离喧嚣,日夜焚膏继晷。据说他一度贫至无灯,便用木炭在墙上记笔记。书院中人称他“生如草木,志在青云”。

他曾向母亲立下誓言:“十年不归,必有成就。”结果五年就中进士,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回乡接母亲共赴京师,一路亲奉照料,这段“状元归乡接母”的故事感动无数百姓。

这位出身微寒、以苦读为跳板的士子,以实际行动诠释了“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”的古训。

庆历新政,理想主义者的高光与撞墙

范仲淹真正为天下人所敬仰,还要看他走上权力中枢后,敢于动真格的“改革”。

时间来到1043年,北宋仁宗朝,朝政腐败,财政困窘,边防松弛,士风颓废,百姓苦不堪言。时任参知政事(相当于副宰相)的范仲淹,以“整顿纲纪、复兴国家”为己任,递交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,主张从制度源头着手,彻底改革朝政。

他的“十事疏”触及宋代沉疴重疾,条条击中要害:他要求严选官吏、裁减冗员、整顿军政、提拔贤才、改良科举、宽政惠民。这不仅是政治改革,更是整治整个体制生态的系统工程。

改革初期,他力排众议,启用韩琦、欧阳修等贤能之士。朝中一批清廉官员得到重用,吏治明显好转。然而,这样的改革触动了无数既得利益者。

宦官、贵戚、门阀士族群起反扑。他被指“刚愎自用、图谋不轨”,甚至被攻击为“破坏祖制”。一时间弹章纷至,谗言四起。

不到两年,庆历新政便被迫中止。范仲淹被罢官,外调邓州。有人感慨:“仲淹之才,不能容于朝堂。”

但范仲淹并未沉沦。他在地方任上依旧兴学恤民、振兴教化。他深知,真正的改革是为后世铺路,哪怕现在寸步难行。他写给欧阳修的信中曾说:“吾志未改,只待来者可成。”

庆历新政虽然短暂,却像一块沉甸甸的种子,落入泥土,日后成为王安石变法、张居正改革、甚至近现代制度转型的思想根基。

范仲淹为理想而战,为信念撞墙,即便失败,也从未放弃。他是理想主义政治家的典范。

西北守边,一介文臣的将帅之才

许多人知道范仲淹是诗人,是宰相,却忽视了他还有一顶极其重要的桂冠——“治边能臣”。

1040年前后,西夏崛起,对北宋边境构成巨大威胁。边疆告急,朝廷多次派兵均难以平定。范仲淹临危受命,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(即总督级地方军政长官),统筹陕西一线防御体系。

这位文官一上任就“非常规出手”:

他严查军纪,整肃军风,重奖战功,重罚贪腐。 他鼓励边民屯田,军民一体建设防线。 他提出“以守为主,以战为辅”的战略,反对妄动。 他改革军制,亲自巡视各路边寨,疏通粮道,安抚军心。

短短数年,陕西边疆局势大为好转,西夏一度偃旗息鼓,不敢南扰。敌国甚至发出“范仲淹腹中自有十万甲兵”的感叹,可见威慑力之强。

更令人敬佩的是,范仲淹并非仅靠武力压制。他在各地修学兴教,办义仓赈灾安民。他认为,边疆不只是军事线,更是文化线、民心线。他亲自撰写训民文告,广布儒家思想,使边民安业、守土。

在边疆的战事告一段落后,他留下大量边塞诗文,如《渔家傲·秋思》《苏幕遮·怀旧》,把征战之苦、将士之情、国家之忧,化作词章留传千古。他不是“马上功夫”,而是“文武兼修”。

有史家评价:若无范仲淹治边数年,宋夏之战或将再起乱局;若无其文教并举,则边疆人心难附,国家难稳。

一文传世,奠定精神坐标——从《岳阳楼记》看范仲淹的境界

公元1046年,一封求文的信件寄到范仲淹案头。这是滕子京的来信,他因政见被贬,任岳州知州,重修岳阳楼后,请老友范仲淹撰写一篇记文。范仲淹欣然应允,一气呵成写下了千古名篇《岳阳楼记》。

文章从洞庭湖之壮美写起,继而引入“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”,再转入忧乐观: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”直至结尾,那句惊艳千年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横空出世。

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量级的十六个字。

它不是简单的修辞炫技,而是一个士人的精神高地。它超越了个体的悲欢,跳出了世俗的升沉,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,提出一种价值准则:为天下谋福祉,以苍生为念。

这句话后来成为历代士大夫的座右铭。无数地方官、中央臣、书院讲师,抄录这句话悬于厅堂,以自警其志。甚至在千年之后的毛泽东,仍在多个场合引用这句话,强调“革命干部要有忧患意识”。

《岳阳楼记》不止是一篇记文,它是中国文人士人的政治信仰,它是范仲淹一生“忠君忧民”精神的写照,它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核心的“士大夫责任意识”的集大成者。

躬身为教,修身齐家——一个理想知识分子的家庭工程

范仲淹不只是政坛人物和文坛巨匠,他还是一位极有家教智慧的长者。

在政治舞台之外,他躬身力行地推动教育事业。早在任职应天府时,他便主持修缮书院、设立学田、延请良师。最著名的是主持“应天书院”,以“义理经术”为纲,培养出一大批骨干士子。

他提倡“以德为先”,对科举功名看得并不唯高低,更强调读书做人、为国效力。后人称他是“宋代书院教育的奠基者”,一位真正“教化一方”的宗师。

而在家庭内部,他更以身作则,制定《百字铭》《范氏家训》等规范,强调孝道、节俭、克己与廉洁。他对子孙并不娇惯,即便是当了高官,也不让子弟依附权势。他的儿子范纯仁,后来成为朝中名臣,秉持的正是父亲的家风:温和、公正、忠直。

范仲淹还设立“义庄”制度,用自己家族的财富救济族中孤寡、贫困子弟。这一制度在江南沿袭数百年,成为中国传统慈善制度的重要一环。

他曾说:“若家富不教,子孙贪逸,虽金玉满堂,百年而空。”可见其修身齐家理念非同寻常。

他并非“权臣之后”,而是“贤臣之后”。他打造的不仅是家产,更是一种可持续的“家族文明”。他的理念在后代不断传承,成为中国“士族风范”的模范。

精神薪火,千年榜样——为何连毛主席都如此推崇他

如果说范仲淹之“厉害”只停留在历史层面,那就错了。他的影响,横跨千年,不仅在古代,在近现代中国,同样闪耀。

后人熟读《岳阳楼记》,他多次引用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来警示干部、鞭策革命者。在延安时期、抗战时期乃至建国初期的文稿、谈话中屡屡提及范仲淹,称他是“士人楷模”。

因为范仲淹的精神与中国共产党提倡的“为人民服务”“牺牲小我成就大我”的思想高度契合。他既不是盲忠的保守派,也不是阴谋的野心家,而是真正“以民为本”“忧国忧民”的行动者。

他身居高位,心在民间;他有诗人气质,却不脱实际;他谈教育、修城防、整边疆、写家训,几乎样样能做、样样出彩。

更重要的是,他没有留下骄奢淫逸的痕迹,留下的都是“忧乐观”“家国情”“教育魂”。

他不讲排场,不建祠堂,不传世袭,却留下了“文正”二字,成为后世无数士人敬拜的精神图腾。就连清乾隆皇帝,也亲赐其“文正”谥号,并将其列入“御制文臣庙”供奉。

后人对范仲淹推崇有加,不只是因为其名篇,更是因为他的“人格整全”。他代表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:读书为明道,做官为苍生。

遍览中华五千年历史,有能力者不少,有文才者不少,有声名者也不少。但能像范仲淹这样,在苦难中成才,在风雨中挺立,在失败中重来,在后世赢得共鸣的,却少之又少。

发布于:山东省

上一篇:中信证券任恒毅:高端制造领域投资机会丰富
下一篇:科创新能源ETF(588830)近五日涨幅近7%,北京启动全固态电池电动自行车换电试点